
业内称韩国芯片左右为难。半导体行业并未如预期般陷入寒冬,反而热度堪比盛夏。摩根士丹利此前对芯片制造商的悲观预测曾引发韩国股市波动,但近期该投行改变了观点。去年,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预测半导体行业将迎来降温,但最近发布的新报告《内存超级周期 ——AI 浪潮水涨船高》收回了之前的预测,并预计 DRAM 价格可能上涨至 2027 年。

DRAM(DDR4 8GB)的平均固定价格从 2025 年 4 月开始反弹,此后每月稳步上涨,从 3 月的 1.35 美元飙升至 10 月初的 6.30 美元,涨幅超过三倍。半导体价格预测的变化主要受到人工智能(AI)的影响。作为所有电子设备的核心组件,芯片是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通常情况下,经济繁荣时芯片价格上涨,经济疲软时芯片价格下跌。然而,全球科技巨头为了抢占未来先机,不顾当前经济环境,向 AI 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,导致普通 DRAM、高带宽内存(HBM)、服务器固态硬盘(SSD)甚至传统硬盘(HDD)均出现供应短缺。
供应短缺源于产能不足,而产能不足则是预测失误所致。SK 海力士的一位高管表示,在移动时代来临之际,基于对庞大市场即将开启的预测进行了巨额投资,但供应短缺仅持续了两三年。而在 AI 时代,谁也无法预测其能走多远,这对买家和卖家都是如此。SK 海力士基本上是英伟达 HBM 芯片的独家供应商,而英伟达在 AI 生态系统中已取得巨大成功。
AI 行业的应用几乎无处不在,唯一的限制是缺乏创造力。英伟达 CEO 黄仁勋认为,AI 的发展将遵循“感知→推理→智能体 AI→物理 AI”的路径,每个发展阶段都需要算力呈几何级数增长。AI 可以通过与其他 AI 协作解决问题,同时完成酒店和餐厅预订、产品购买等操作。自动驾驶汽车可能会主导道路,机器人将为人类代劳。这些项目都需要内存芯片。三星电子和 SK 海力士等内存芯片制造商无法仅凭对遥远未来的预期就建厂扩产,但也不能忽视市场对产品的需求。
OpenAI CEO 山姆·奥特曼近期访问韩国时宣布,计划与三星和 SK 海力士合作建设 AI 数据中心,并打算在 2029 年前每月订购 90 万片 DRAM 晶圆。目前,三星和 SK 海力士占据了全球约 70% 的 DRAM 市场份额,但奥特曼表示,他每月愿意采购的芯片数量超过了其中任何一家公司的月产能。此外,美国芯片制造商 AMD 宣布,将从 2026 年下半年开始,向 OpenAI 供应 6 吉瓦算力的显卡。英伟达也宣布将向 OpenAI 投资 1000 亿美元,部署至少 10 吉瓦的英伟达系统,用于下一代 AI 基础设施。
近期公布的这些 AI 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相当于当前全球所有 AI 基础设施的总和。市场已出现对 AI 泡沫和交叉交易的质疑,黄仁勋回应称,这些公司目前没有资金,因此必须通过指数级增长的收入、股权或债务来筹集资金。谷歌、微软和 Meta 也在悄然进行大规模投资布局。
随着内存芯片需求超出预期,价格也随之飙升,扩产势在必行。但企业不可能仅凭公告中的数字就将当前产能翻倍或三倍。如果在投资上操之过急而需求未达预期,结果将是灾难性的。这种突如其来的需求激增给韩国芯片企业带来了一种“幸福的困境”。幸福的困境并非总能带来圆满的结局。如果投资不足,它们可能会被中国企业和其他竞争对手超越,或错失良机;如果过度投资,一旦 AI 泡沫破裂,它们可能会陷入绝境。在 AI 时代,芯片行业不再受商业周期主导,而是一场技术范式转移的博弈。这场幸福的困境将决定韩国半导体行业的未来。
信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